節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零先生之論文「論中國的有翼神獸」:

 

有翼神獸在中國古代文物中是一種使用材料很廣、流行時間很長的藝術主題。這一主題包括若干不同種類(如帶翼的獅、虎、鹿、羊等),其中尤以天祿、辟邪最引人注目。在一般人的印象裡,它主要流行於東漢以來,並以南朝陵墓的神道石刻最引人注目(形體巨大,雕刻精美),因此其討論多圍繞于南朝的神道石刻。春秋時期主要有兩個例子,都是屬於青銅飾件:1、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國大墓出土的立鶴方壺2、日本泉屋博古館藏青銅器飾。


  

有翼獸-格裡芬(griffin)這種藝術主題起源很早早在西元前三千紀,它就已經出現於兩河流域,並向世界各地廣泛傳播。這類主題在北非、南歐、南亞、西亞、中亞和歐亞草原都有發現,是古代世界最有國際性的藝術主題。中國對格裡芬的接受可能有不同管道,既可能從新疆方向接受中亞和西亞的影響(大致沿所謂絲路的走向),也可能從內蒙和東北接受來自歐亞草原的影響。

 

格裡芬(griffin)有三種不同之造型(一)鷹首格裡芬(鳥首格裡芬)(二)獅首格裡芬(帶翼獅)(三)羊首格裡芬(帶翼羊),特別是它們還有裝飾特點:(1)雙翼多上舉,略呈S形,翼尖朝前(頭的方向);(2)獸足或作鳥爪(並且為了表示是鳥爪,我們還在腿上或掌側加距)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中國的有翼神獸對外來影響並不是被動接受,而是既有吸收,也有改造,甚至還有輸出。此外,在藝術手法上,它也有自身的特點。如:(1)它的翼形,往往都是翼尖朝後,而不是朝前;(2)它的獅首,往往與龍、虎和麒麟有同化的趨勢。

我們對中國的有翼神獸有下述印象:

(一)中國的有翼神獸,無論就文獻記載看(如《漢書西域傳》的記載),還是從文物形象看(如依託獅子的形象),都與西亞、中亞和歐亞草原的藝術有不解之緣。它在中國藝術中的出現似可上溯到春秋中期或至少是晚期,是從那時突然出現,逐漸發展為中國藝術的重要主題。其流行時期主要是從西元前6世紀到西元6世紀這一段。春秋中期到戰國時期(西元前6-3世紀),即與格裡芬在波斯、中亞和歐亞草原的流行期大致同步而略晚。西漢晚期到東漢(西元前86-西元220年),獅首類形成固定風格的天祿、辟邪。後者自東漢以來地位十分突出,不僅流行程度高,還被用於陵寢裝飾,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紀念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中國的有翼神獸,出土地點很多,但時代較早似乎是集中于黃河流域,即與西域相通也與草原相鄰的今甘、陝、晉、冀四省,特別是它們的北部。

 

(三)中國的有翼神獸是受外來影響,但它們與中國的藝術主題長期共存,又受後者影響,二者是互動關係。天祿、辟邪在中國藝術中的地位很微妙,它不僅是以外來的獅子作為依託,從一開始就與外來藝術有不解之緣,而且還經常與其他表現異國情調的動物一起構成中國古代的紀念藝術。其典型表現有三,一是漢代的宮觀,二是漢代的祠畤,三是漢代的陵墓。這些建築往往都有大型的銅器和石刻作裝飾。它們包括:翁仲、麒麟、天祿、辟邪,以及各種表示域外珍奇和大漠風情的動物(大象、鴕鳥、駱駝,等等)。天祿、辟邪主要就是屬於這類主題。它對中國藝術的影響,不僅是各種動物的翼化,而且對本土藝術中的龍和外來藝術中的獅子也有很大影響,使它們彼此的形象都得到很大改觀。但最終,它並沒有取代龍的地位,而是以一種雖經改造而仍留神秘的色彩,長期地保留在我們的藝術之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